玉手镯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,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精美饰品。手镯,在古时候亦称为:“钏”、“手环”、“臂环”等,最早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。其质料除了金、银、玉之外,还有用植物藤制成的。手镯最初可以说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。据有关史料显示,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,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、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。这种“跳脱”式臂环,可戴于手臂部,也可戴于手腕部。在古时候不论男女都戴手镯,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,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。
虽然手镯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,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,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,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,而是与图腾、礼仪有关。同时,也有史学家认为,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,使得戒指、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,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。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。玉手镯在中国古代是成对佩戴的,现在一般多是单只佩戴。
玉镯虽然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,但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。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,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,唐代还有镶金玉镯。发展至宋代,玉镯呈圆环形,内平外圆、光素无纹。隋唐至宋朝,妇女佩戴玉镯已变得很普遍,又被称之为玉臂钏。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,仕女、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 佩戴玉手镯的现象,反映了唐朝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。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手镯是从玉璧发展而来的。璧是一种扁体、圆形、中间有孔的玉器。《尔雅`释器》说:“肉倍好,谓之璧,好倍肉,谓之瑗;肉好若一,谓之环。”这里:“肉”指扁圆形的实体;“好”则指中央的孔。时至今日,在我国南方一带,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,可以确切的说,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。
绳纹手镯
从战国后期到秦汉,一度出现过某个工匠极具创意的玉手镯,那就是白玉绳纹手镯,这样的手镯的出现虽然令人吃惊, 但是从玉器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属于传承有序的。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涡轮纹的玉瑗玉环,其基本的外形特征与绳纹手镯的加工应该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。这样细致的加工使原本厚重的手镯变的线条感极强,而且大大减轻了手镯的分量,装饰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,可以说这是手镯发展历史中的顶峰了。这样的款式一直影响着中国后世近二千年,各朝代均有这样的绳纹手镯制作,虽然各朝代的工匠对这根线条的理解和处理不同,但是基本的造型还是承袭了古人的形制,不夸张的说, 这绝对是中国手镯的顶级创作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是中国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结晶。